|

家庭角色 (上)

最近由於疫情的關係,大家必須待在家裡,哪兒也不能去。接著,從媒體上,或是朋友口中,就有很多“相處不愉快”的情形傳出來,夫妻之間,親子之間,好像整天關在家大眼瞪小眼,每天近距離的密切相處,結果就是衝突與摩擦變得多了起來。

其實這是很有趣的,常聽的說法是,很多人覺得工作負擔很重,時間很長,很想要多一點跟家人相處的時間,但現在多了很多跟家人相處的時間,大家反而變得“不樂意”了。所以,究竟是我們因為工作無法跟家人相處,還是其實我們是利用工作來逃避跟家人相處,這真的是值得去好好想想的問題。

在前面一集的節目裡,我們提到了接下來的節目會跟大家聊所謂的“關係”,我想我們就從“家庭關係”開始。今天要來跟大家聊的,就是所謂的家庭角色。

什麼是家庭角色呢?其實這是在家庭成員間一種有趣的互動模式,是家庭關係裡很常見的一種陷阱。一旦有辦法察覺到這種模式,或許就能讓你跟你的家人,能夠有新的選擇,改善家庭關係。

我們先來聊什麼是“角色”。在療癒上,“角色”通常不是一個正面的用語。因為角色通常跟“扮演”有關,而如果我們要去“扮演”什麼,那就代表不再是真我,而是另外一個我。舉個例子來說好了,最近大家不是都work  from home,居家工作嗎?在家裡,我們自然而然會穿著輕便,或是素顏打扮,一切以舒適輕鬆為主。所以當公司說要開視訊會議,就會看到一些手忙腳亂,或是穿幫的情形。這是不是在說,其實我們在家裡跟在公司的形象不同?是的,形象就是“角色”的一個部分,我們常說的偶包,其實也是“角色”的一部份。

所以,角色其實指的是一種框架,一套由信念系統組合而成的框架。比方說,「老師」,提到老師,我們心裡就會自動浮現關於「老師」這個身份的一些看法,「為人師表」啦,「道貌岸然」啦。所以當某個人跟你說他的工作是學校老師,基於我們對「老師」這個角色的信念,我們就會自動化地投射一些特質在這個人身上。「警察」,「公務人員」「醫生」「護士」,這些都是一樣。

除了這些職業、工作的角色,其實在我們所謂的「人倫關係」裡也都是角色。論語裡說,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不就是在說,君臣父子,其實都是角色?

說到這裡,我還記得過去曾聽過一種說法,說一個完美的人生,就是扮演好人生中的每一個角色。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問題,但是現在想想,如果在這個扮演裡,充斥的是犧牲、怨懟甚至是壓抑著種種的痛苦,只是為了去滿足別人,或是我們自己對這個角色的認知或期待,那這樣的人生算是完美的嗎?

白話一點來說,角色就是一套演戲用的戲服,或者說,是一套隱藏自己真正感受與想法的盔甲。當我們說,活在角色裡,其實就是說,我們沒有活出真正的自己。

好,現在我們回到今天的主題,家庭角色。各位可能會以為,我要講的是爸爸、媽媽、兒子、女兒這類角色,但我要說的其實是更深層的,在我們潛意識的層次,人際關係裡會扮演的角色。這種角色扮演其實在各種人際關係裡都會出現,只是在家庭這個舞台上,更容易被我們察覺而已。

在我介紹這些角色之前,還是有幾點是要先說明的。首先,這些角色沒有好壞。意思是說,沒有哪個角色是好角色,哪個是壞角色,同樣的,扮演哪個角色就是好人,或說扮演哪個角色就是壞人,沒有這樣的區別。角色就只是一套戲服,記得嗎?我們並不會因為某個演員將一個反派角色演得淋漓盡致,就認為他是個壞到骨子裡的壞人,對吧?

其次,我們扮演了某個角色,並不見得是出於自己有意識的選擇,相反的,我們常常是不知不覺就扮演了這些角色。表意識的層面上,我們或許會以為我是基於種種原因,所以選擇了怎樣的做法,來經營家庭關係,但從潛意識的觀點來看,

我們選擇的那些對待家人的方式,常常只是呼應了我們潛意識裡對這些角色的設定罷了。

接下來,就來介紹我們的角色。

第一個角色,我們稱為英雄。扮演這個角色的人呢,在家庭中,通常是作為拯救者,也就是解決問題的那個人。不管家裡出了什麼樣大大小小的問題,保持理性,或者說壓抑自己的情緒,然後去面對問題,提出解決辦法的那一位,就是所謂的英雄。一般來說,這個人對家庭的維持,具有很強的功能性,他可能是賺錢養家,維持家計,並且對成員有一定的控制權,是家庭裡發號施令的領袖,當然,他可能具有堅強、果斷等等特質,但同時他也可能是很辛苦、負重前行的那一位成員。

第二個角色,我們稱為烈士。這個角色,在家庭裡通常是作為犧牲者,也就是放棄自己的一些東西,去成全家庭的那一位。犧牲掉的,有可能是金錢,工作,理想,志願,也有可能犧牲的是肉體、精神,也就是說,如果在家庭裡有某一位帶有先天性疾病或是長期生病臥床,需要別人照顧的人,很有可能他所扮演的正是烈士這個角色。

或許你會說,他生病也不是他自願的啊?但我們剛剛說過了,角色不見得是出於自願的、有意識的選擇。再說了,也不是每個生病的人,都會把生病作為家庭裡的焦點。接著可能你又會問,生病是造成家裡的負擔吧,怎麼可能是成全呢?

我舉個電視劇裡常看見的情境好了,當一家人正在吵架吵得天翻地覆、雞犬不寧的時候,某個成員一怒之下心臟病發作,這時大家的焦點就從剛剛的對罵,立刻轉向這個心臟病發作的成員,大家趕忙急救、打電話叫救護車之類的……我們可以說,家庭關係的壓力在衝突中逐漸增加,然後這個心臟病的發作讓大家停止鬥爭與對立,轉而一致共同的解決問題,就等於暫時緩解了家庭關係的壓力,對吧?其實這就是利用犧牲來成全家庭關係的一個典型的例子。

第三個角色,我們稱為開心果。這個角色很容易理解,就是每當家庭關係緊張的時候,出來打圓場做和事佬的那一位。他也可能是最天真,幽默、會耍寶、會撒嬌、個性開朗、樂觀、在家庭中大家都很難對他發脾氣的那位。有趣的是,開心果的內心世界,往往跟他的外在表現有極大的反差。作為一個在家庭中引發笑容、帶來幸福感的成員,卻可能經常性的經歷到憂鬱、沮喪或是挫敗的情緒。

第四個角色,我們稱為隱形人。這個角色最大的特徵,就是「不在場」。他有可能是小時候就被送去給別人家撫養,也有可能是成年後自己離家去外地求學或打拼。他也有可能是早夭,或是因為離婚、意外事故、生病,因而離開家庭,或是已經離世的成員。還有一種情形,這位成員,就住在家裡,每天你都會看到他,但在家庭關係的互動中,就好像這個人不存在一般,常常被忽略、遺忘,而他自己並不會反駁或是想去強調自己的存在。所謂的隱形人,常常會讓人以為他是在逃避家人的互動,但其實真相是,他選擇了「隱形」,是因為他認為自己「不在場」就可以維持家庭關係的穩定。

第五個角色,最後一個角色,我們稱為代罪羔羊。這個角色,就是家裡的問題人物、麻煩製造者。他可能在外常常惹事生非,然後要家裡的人來幫收拾爛攤子。他可能是家裡最不長進、最叛逆、最不聽話的那位。也可能是家裡最荒誕、最失控、最讓大家生氣或心碎的那位。這個角色的最大特徵,就是「罪惡感」。我們之所以稱為代罪羔羊,而不稱為「壞蛋」,理由就是,他在表面上可能是大家眼中的「壞孩子」、「害群之馬」,但這其實是一個「角色」,這個潛意識的動能是,我來承擔所有成員的「壞」,這樣除了我以外,其他人就可以都是「好人」。也就是說,扮演這個角色,就是承擔了家庭裡的最惡感,以為利用這種方法,可以維持家庭關係的穩定。

前面提到過,「角色」沒有好壞。其實,家庭是我們最初認識到愛的場所,是愛的根源。所有的家庭成員,內心中都是想要維繫家庭關係,守護家庭。角色的扮演,也是想要維持家庭穩定,但卻用錯了方法。

英雄,試圖利用「拯救」來維繫家庭,烈士,試圖利用「犧牲」來維繫家庭,開心果,則是採取討好的策略,隱形人選擇了「不在場」,而代罪羔羊,則是想要一肩承擔全部人的罪惡感。

表面上,這些角色模式,有可能暫時解決了家庭裡的問題,例如英雄把代罪羔羊在外面的欠債補上,或是開心果讓大家暫時停止憤怒的爭吵,但這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段,大家都知道,問題還是會繼續下去,代罪羔羊會繼續闖禍,而隱形人仍然「事不關己」。

說到這裡,我想很多聽眾應該都會回想起自己的家庭,我也相信,你很快就會找到對應這些角色的家庭成員。

為什麼這些角色模式的努力,最後都會是徒勞呢?如果角色模式對家庭關係沒有幫助,那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麼?好,我們下一篇就來聊這些角色在家庭關係中的運作機制,以及離開這個陷阱的方法。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