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角色(下)
今天我們繼續上一集的主題,繼續來聊家庭角色。
在前一篇文章裡,我們已經跟各位解釋過了家庭裡的五個角色,也就是英雄、烈士、開心果、隱形人、以及代罪羔羊。那麼這一集,我們就來跟各位聊一下這些角色在家庭關係裡運作的機制,同時回答一些疑問,並且提供跳出這個陷阱的一些建議。
首先呢,角色的運作有幾個特點,一是角色有五個,但家庭成員沒有到五個人呢?也會有這種角色扮演的機制嗎?答案是會的,因為有些人可以身兼多個角色,比方說,同時扮演英雄與烈士,把自己的生活跟財產,全部用來解決家庭問題,最後搞到自己一無所有。
又比方說,因為犯罪而坐牢,這就可能同時扮演了代罪羔羊與隱形人,在家庭裡大家都知道這個人,但大家都不想提到他,就好像他是家庭的一個恥辱,一個秘密。所謂家醜不可外揚,那就可以想像得到作為「家醜」,這位成員的自我價值感鐵定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。
第二個特點就是,角色扮演是不會有獨角戲的,只要有一個人開始扮演其中一個角色,例如英雄,那其他人就會開始跟著演,也就是烈士、開心果、隱形人、代罪羔羊,就會隨之出現。反過來說,只要其中一個說,我不演了,那其他人也會跟著演不下去,接著就會拋開他們的角色。
重點是,演得好好的,為什麼不演了呢?
因為當我們說「扮演」,其實就是在說,我們沒有真正的做自己。扮演英雄的人,就是真英雄?扮演開心果的人,就真的喜歡彩衣娛親?
如果大家看得出來自己扮演的角色,就可以問問自己,穿著這套戲服,是不是會有一種疲乏、勞累、受困的感覺?如果你演的是英雄,當家庭出了問題,你不處理,是不是會有一種罪惡感?你處理,會不會有一種犧牲的感覺?如果你扮演的是烈士,當家人拋下自己的工作、放棄自己的時間來照顧你的時候,你會不會有罪惡感?可是當你說,你們不用來照顧我,你們去做自己的事,這時,你是不是又會有一種自怨自艾的感覺?
如果你扮演的是開心果,當家庭發生衝突,你出來當和事佬,或是安慰某個家人,但其實心裡對他們有很多批判?你也很想轉身離去不理他們,但你如果真的視而不見,是不是也會有罪惡感?如果你扮演的是隱形人,就真的完全不在乎、不關心家裡的事?還是你只是壓抑、閃躲、擱置,當作沒什麼事發生?又或者,談到你的家庭,你總是感到無能為力?
我們曾經提到過,所謂的「罪惡感」,就是「該做的沒有做、該說的沒有說」或是「不該做的做了,不該說的說了」。而所謂的角色,就是一整套「應該不應該」構成的信念框架。那可想而知,角色扮演的過程裡,必然會產生很多的「罪惡感」。當我們感到罪惡個時候,我們就會開始「補償」,也就是逼迫自己去做那些「應該做」但不想做的是,或是控制自己,不去做那些「想做」但是「不該做」的事。
也許你會說,這世界就是很多該做的事,不該做的事啊,這有什麼不對?做子女的就該孝順父母,作為下屬當然就該聽從長官的命令啊。沒錯,但問題不在我們做了什麼,而是我們基於什麼去做。
如果你孝順父母,只是基於「對錯」,只是基於你的罪惡感,你認為父母會感受得到你的孝順,還是你的罪惡感?如果你聽從長官的命令,只是基於「對錯」,基於你的身份,你的角色,你認為長官會感受到你的認真,還是你的虛假?
所謂的補償,指的就是我們往往在做對的事,卻是基於錯誤的理由。
拯救家人沒有問題,安慰家人沒有問題,這都是好事。但如果這些「好事」,並不是我們真心去做,而是透過這些作為去符合「角色」的「應該不應該」,更進一步來說,只是試圖去證明自己是個「好人」,那我們就會越來越不清楚,我是真的對家庭付出,還是只是為了減輕罪惡感。
補償的結果,就會我們帶來犧牲的感覺,也就是那種為了別人,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一種感受。這是我們日常很熟悉的體驗,而且由於太平常以至於我們常常不知道我們正在犧牲。簡單舉個例子,如果你對一個人好,但這個人卻沒有相對的也對你好,你的感覺如何?你會不會抱怨?為自己感到不值?
如果你有這種不甘心的感受,那就是掉入了「犧牲」的陷阱。因為如果你是真心的付出,在你付出完成的時候,事情就已經結束,你是沒有期待的。之所以對他的反應感到不滿,就意味著,你在付出的時候,其實是犧牲掉自己的某個部份,而期待對方來滿足你失去的那個部分。
也許你會說,我剛開始對他付出的時候,我沒有期待,但不知為何,當對方反應冷淡,我心裡的氣就來了。要不是覺得對方怎麼這麼沒sense,要不就是怪自己這麼雞婆幹嘛。台語有一句說,「好心卻給雷親」,就是這種心情。
沒錯,「犧牲」這個陷阱,常常都是在事後,也就是對方的反應之中,我們才會從結果去覺察到自己在犧牲。然而,在我們抱怨對方「糟蹋我的好意」,或是怪自己「愛管閒事」的當下,我們很難去想到,為什麼對方會這樣回應我?
其實道理很簡單,犧牲是由補償而來,而補償是基於罪惡感。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好了,各位一定也有過這種體驗,就是某個人對你很好,或許是一日三餐噓寒問暖,或許是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,但在你的感受,卻是一種控制,一種壓力,一種讓你看到他就想避開的感覺。還有一種可能,就是儘管這個人對你很好,但在你的感受,就是會覺得虛偽,不知道該怎麼回應,有一種尷尬、困惑,莫名其妙的感覺。
好,現在你知道了,為什麼你的付出對方卻不領情,就是因為你以為的好,在對方的感受卻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那樣。這種給出與接受的差異,很大一部份就是來自於我們沒有發現到,很有可能,我們就是活在角色扮演裡,以至於我們做了很多好事,但別人卻接收不到我們的好意。
也許你會說,有,對方有收到,也很感謝。可是我不知道,當他感謝你的時候,你是很開心的接受,還是會有一種不好意思,愧不敢當的感覺。很多時候,當有人讚美或是嘉許我們,我們都會有一種坐立不安,或是難為情的感受,也因此我們就會很客氣的說,「是您謬讚了」或是「這都是我該做的,沒有那麼偉大,不值得您這麼在意」。
這其實蠻有趣的,明明在做的時候是嘔心瀝血,任勞任怨,但有成績的時候,卻又連忙否認,彷彿自己置身事外。我們是不是很多時候是這樣的,要我們付出心血沒問題,但要我們接受掌聲卻很困難?
其實這就是「角色扮演」帶來的另一個問題,也就是接收不到成果。為什麼?因為在我們內心深處,會覺得大家稱讚的、感謝的是我的角色,而不是我。儘管大家有看到我的「含辛茹苦」,但那不是我「負重前行」,而是我的角色必須「負重前行」。也因此,你們稱讚我,感謝我,是因為我的角色,而不是我!
這種感覺如果持續演化,我們就真的會成為人人口中的「好人」,但我們卻深知自己內心當中,始終揮之不去一種對自己的懷疑。我們也可能會逐漸討厭自己的虛偽,討厭自己每天帶著面具,我們也有可能會感到孤單,感到沒有人了解自己,儘管我們可能朋友很多,或是有一個愛我的伴侶,但就是覺得自己很冷漠,很疏離。
那要如何離開這些陷阱呢?
首先要問的是,為什麼我們要過著「角色扮演」的生活呢?從表面來看,社會中各式各樣的角色,其實都帶有各自的職能,也就是透過各司其職,各展其能的方式,讓社會能夠有秩序地運作。
那從潛意識來看呢?好像我們提到的這五個家庭角色,其實有兩個意義,一呢,是我們利用角色這套盔甲來保護自己,我們以為穿著盔甲,就可以掩蓋住成長過程裡遭遇的挫折、失敗,我們以為只要用角色過活,就可以不用再去經歷那些罪惡感,那些心碎等等痛苦。第二個原因,是因為我們以為只要發揮角色的功用,就可以恢復家庭的秩序,讓家庭回到它原來的樣貌,也就是愛的根源。
但就如我們之前說的,這套盔甲最後反倒會演變成一種阻礙,一層障礙,讓我們無法去溝通自己真正的感受與想法,結果就是我們既無法真心給出,也無法坦然接受。
想要離開「家庭角色」這個陷阱,其實就是「不再繼續演下去」這麼簡單。但我知道,說得很簡單,其實並不容易。大部分朋友的經驗中,好像只有在鬧「家庭革命」的時候,可能是家中某個成員情緒崩潰,或是經歷激烈的爭吵,才有機會讓大家能說出真心話。
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,放下角色,就必然會重新經歷過往的傷痛,而我們通常也是在一種「再也受不了」的情形下,才有勇氣去揭開自己還未療癒的創傷。
不過呢,「家庭革命」終究不是最好的方式。一來在情緒的衝撞中,破關的關係必須修補,二來很多時候,吵架的結果並沒有讓大家就此真心溝通,很可能只是換個角色繼續演而已。
那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?
有,但更需要勇氣。第一步,是醒覺,也就是覺察到家庭角色的模式,在我的家庭中是如何運作。
第二步,看回自己。當你看到家人各自的演出,然後想到要去改變,多半都會覺得很無能為力。所以,不是看別人,是看自己。你不可能要求別人不要演,但你可以讓自己重新做選擇,放下你的角色。
也許你會說,我放下沒用啊,他們不放下怎麼辦?這個我們之前說過了,只要你不演,其他人也就沒辦法繼續演下去,因此,要從自己開始。
第三步,要從角色去看見自己掩蓋的傷痛,如果你扮演的是英雄,烈士或代罪羔羊,那就可以知道自己底層掩藏的是罪惡感,如果你扮演的是開心果或是隱形人,那底層掩藏的痛苦就是「無能為力」的感覺。
接著,第四步,勇敢地去面對這些部分,療癒自己的罪惡感與無能為力。當你逐漸寬恕了自己的罪惡感,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,就有辦法澄清自己的恐懼,找回愛的能力。當然,你就能更有勇氣去放下角色。
最後一步,就是溝通,或者說,真誠地溝通。當家庭關係裡的壓力朝你而來,可能會讓你有很多情緒,那就先處理情緒。情緒的問題在我們前幾集已經提過,就不再多說。
當你的情緒回到穩定的狀態,並且透過療癒,也越來越能看得清楚我們內心的冰山是如何運作,你就會知道,真誠地溝通並不需要帶著情緒,而是要帶著體諒、包容與同理心。提起勇氣,平和而堅定地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與想法,並且願意承擔責任。
可能一開始,你會有點懷疑這樣的溝通有效嗎?他們聽得進去嗎?多試幾次,只要你清楚溝通的目的,並且堅定地放下受害的角色,你與家人之間絕對可以找回真正的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