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係不再快樂,是否該斷捨離?

0.
一段不再讓你快樂的關係,是否就該斷捨離?
親密關係到後來常常只剩角色與義務。想要重燃甜蜜,就要回到「承諾」。

1.
親密關係最後一個階段,我們稱為「死亡區」。
「死亡」聽起來有點可怕,或者換個說法,這是一個「存在感的盲區」,也就是「不知道這段感情到底有什麼意義」。

其實這是「感情穩定」的階段。要說不舒服,其實也沒有很強烈。但是要說激情歡愉,好像也談不上。表面上歲月靜好,但也可說是波瀾不起。

表面上什麼也不缺,但也沒辦法再更多點什麼。就是這樣了,嗯,就是這樣了。

感情穩定,往往也意味著「停止成長」,當兩方不再對關係挹注心力,「死亡區」說穿了,就是關係還在,但心門已關。

2.
其實愛情這件事,就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也就是說,根本沒有什麼「穩定」,如果你覺得你現在「感情穩定」,那其實正是這段關係最脆弱的時候。

怎麼說呢?因為我們的「需要」無時不刻都在改變。當愛情不可避免地牽涉到彼此的需要與滿足,那「變心」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現象,不是不忠的理由,或是道德的缺陷。

想要愛情維持活力,持續地灌溉、投資是一定要的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能否從「需要/滿足」模式轉化到「夥伴關係」,才是穿越的關鍵。

3.
夥伴關係的意思是,親密關係裡的兩個人,都從「依賴/獨立」的角色裡解脫出來。

依賴跟獨立,是我們在關係裡最常扮演的兩個角色。依賴者,就是提出「我需要…」的那個,獨立者,就是決定「我要不要滿足你」的那個。

在愛情裡,求對方愛他或她的,就是依賴者,決定我要不要愛你或妳的,就是獨立者。

所以,依賴者會常說的台詞,就是「我覺得你不愛我」「妳為什麼不能花多點時間陪我」這類。那獨立者呢?「跟妳在一起,我很不自由」「你只要好好聽我的,不就沒事了嗎」或是「她就是公主病,我辦不到」「他就是沒有上進心,我接受不了」。

依賴跟獨立,並不是永久擔綱,關係裡的兩人,會常常互換角色。但是,只要有一人穿起戲服,開始扮演,另一個人就會自動地也進入角色扮演。這就是為什麼愛情是一個「蹺蹺板」遊戲,兩方都是時而高,時而低,這樣遊戲才會好玩。

4.
「依賴/獨立」帶來的問題是,依賴者會常常體驗到心碎,而獨立者會體驗到很多的罪惡感。

當我們沒有覺察這種角色扮演,我們就會把自己承受不了的心碎跟罪惡感,全部都丟進「關係」,也就是把自己的所有不舒服,都歸咎於這段感情。

但是那些心碎與罪惡感,其實大部分是來自於我們成長過程的累積,愛情,只是引發了這些塵封的痛苦。但由於我們沒有覺察,就會把角色當真,然後一股腦地往關係裡倒垃圾。

結果就是親密關係成了我們的垃圾場。

「感情穩定」,這個說法不是不好,而是「穩定」的背後,我們更要覺察的是,有沒有可能我們只是為了角色(「男友」「女友」「老公」「老婆」甚至是「爸爸」「媽媽」)的規則與義務而隱忍著垃圾場熏天的臭氣、腐壞的風景。

如果這個垃圾場裡掩埋著很多的批判、秘密、傷痕、悔恨、匱乏,那穩定的感情,自然也是最脆弱的感情。

5.
如何從「依賴/獨立」的模式中解脫呢?簡單來說,就是「我的垃圾我處理,你的垃圾你處理」。

不論我收到的是心碎還是罪惡感,我都願意負責任去覺察,這些負面情緒是來自於自己的哪些信念,來自於自己生命過去的哪個階段,然後處理它,而不是怪罪於對方。

不論我讓對方收到心碎還是罪惡感,我都願意負責任去溝通,釐清這些負面情緒的過程是不是因為我們掉入了黏連的陷阱,或是為了讓我們進化,因此才勾出了彼此更多心靈底層的傷痛與罪咎。

對,這不容易。但這就是夥伴關係的願景。

6.
親密關係的階段,大概都是「甜蜜期–權力鬥爭期–死亡區」,然後穩定的感情也同時帶來穩定的不滿、苦悶、怨懟,我們要嘛「假裝看不到」,要嘛「麻木不感覺」。

但大概都會做的是把注意力從關係中轉移到別的地方,或是「另一個人」,畢竟死氣沉沉的無意義感,是真的不舒服。

心門關了,之後當然就是逃避相處或是移情別戀,結局要不分手,要不就是跳回去權力鬥爭,天天大吵大鬧,或是想方設法找諮商、問朋友,想要重回甜蜜期的感覺。

其實,真正的出路是「夥伴關係」。不依賴,不獨立,在關係裡,平等地做回真正的自己。

7.
前一篇提到,親密關係的真正價值,在於我們可以從愛的體驗中,療癒過去因為對愛的誤解,所產生的傷痛。

換句話說,親密關係其實是一個療癒的過程。

當我們意識到「夥伴關係」的方向,親密關係就沒有所謂「最後的階段」。對,「變心」是人性的常態,「黏連」是難逃的陷阱,活著一天就無法脫離「角色」,但這些都不該是我們對愛情絕望的理由。

只要我們願意覺察,願意做出選擇,都有辦法穿越這些功課,讓我們可以享受「帶著醒覺的甜蜜」。那才是真正不死的甜蜜。

「不論發生什麼困難,我願意與你一起做功課,創造我們的夥伴關係」,這就是我所謂的「承諾」。

8.
承諾不是「發誓」。

海水會乾,石頭會爛。如果你跟我一樣無法預測未來,那麼我想你也會同意,山盟海誓的本質,常常就是要去證實自己也不相信的事。換句話說,發誓的當下,就已經決定了這個誓言不會兌現。

承諾不是「擔負」。

「不要輕易給出承諾」,聽起來承諾彷彿是個沉重的東西。其實,會讓你感到沉重的不是承諾,而是我們對自己的不信任,不相信自己能創造愉快的體驗。

更糟糕的是,我們已經佔住了「獨立」的位置,卻無法面對我們的恐懼。

承諾只是一個意願的宣告。我願意,而且我說到做到。

9.
所以,當你正在準備分手的台詞,回到「承諾」吧。
事情沒有那麼絕望,不是嗎?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