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我的秘密-競爭

再來分享一個小我的秘密。(怎麼會有一種持續在爆料的感覺?)

我們來聊聊「競爭」,The Competition Conspiracy.

依照慣例,先來聽聽恰克博士怎麼說的:

「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。競爭一如權力鬥爭,底層都是「恐懼」。它來自缺乏連結和匱乏感;它要求我們推動自己,而不是透過真正的連結,允許生命中的輕易和成功。競爭總是與攻擊有關,它奠基於我執的傲慢。

競爭讓我們把「贏」和「成功」誤會成同一件事。這是一種拖延的形式,用來隱藏我們對「下一步」及「成功」的恐懼。競爭力圖擊敗另一個人,因為小我已經下令–贏家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
與權力鬥爭一樣,競爭也是一種迴避。它分散了我們對成功和目標的注意力。

競爭會破壞人際關係、家庭和團隊合作。它將我們與「獨立」綁在一起,使我們分離,阻礙我們接受的能力,並逼迫我們「苦工」。

由於競爭是來自我們失去連結的家庭關係,這是一個代代相傳的問題,因此我們會以為「競爭」是理所當然的,「大家都這樣」。但這並不是事實。

這是一個很容易成為「密謀」的陷阱。競爭會造成我們的自大,而不是偉大。自大其實是試圖透過自我膨脹來補償我們那種渺小的感覺,最終就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。」

/

之前在走PoV的時候,老師就說過「競爭動能是個難解的習題。」果然,現在要來解釋這個東西,真的得花點功夫。恰克博士一次提了好多個療癒用語,沒有接觸過的人真的不好了解那是什麼。

首先是「輕易」,一般來說,我們會講「輕易豐盛」,也就是很簡單的投入就可以讓我們體驗到何謂豐盛。「輕易」的意思,就是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工夫」。當我們身處於順流,就會體驗到這種「輕易」,也就是說,那些我們本來以為很難達成的、要耗費很多心力的,在順流中都會輕鬆到達目標。

「獨立」是一種角色(它的相對角色是「依賴」),我們一旦開始進入這種角色,通常會有以下幾個特徵:缺乏與人連結,完美主義,凡事自己搞定不求助,害怕親密與接受(感恩啦、愛啦、讚美啦),會付出但多半是犧牲。(為什麼聽起來好像就在說我?對,其實大部分成年人都是處於這個角色,所以不用意外。)

「分離」指的是分裂。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,好像別人看到的我跟真正的我不是同一個,那是我的「形象」不是我。這種表裡不一的感受往往會讓我們懷疑自己,特別是在某些「形象崩壞」的事件中,我們會因此產生強烈的罪惡感。而且我們還會把這種分裂投射到外在世界,因此我們就會認定每個人都是「獨立」的個體,強化「他是他、我是我」這種信念。這會讓我們離「合一」越來越遠。

「苦工」,這是與「輕易」剛好相反的狀態,也就是不論做什麼都有一種事倍功半的艱辛、坎坷的感覺。由於我們相信「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」,因此對於勤奮、勤勞我們會視為美德。這沒有問題。可是如果我們的「辛勤勞苦」,只是要去證明自己是個好人,那就變成一種補償,而補償都不會為我們帶來成果。結論就是我們越做越辛苦,越辛苦就越要做。這就是「苦工」。

解釋老半天,就是要說除了「輕易」,其他都是我們掉入「競爭」這個陷阱時會出現的跡象。原因就是,「競爭」動能會把「贏」跟「成功」混淆成同一件事,「我贏了,我就成功了」。

難道不是同一件事嗎?很抱歉,真的不是。所謂的「成功」,是指「所有人都有成功的感覺」。如果有輸贏,那怎麼會讓所有人都有這種勝利的感受?

在輸贏之中,輸家會獲得心碎,贏家會獲得罪惡感。這裡面根本沒有誰可以有成功的感覺。

但是「競爭」密謀會在你耳邊不斷跟你說,「要贏,一定要贏。你贏了,就成功了。」

為什麼要對你催眠,下這種指令?理由是我們對「下一步」感到恐懼,甚至對「成功」感到恐懼。「下一步」意味著我們要脫離舒適圈,而「所有人都成功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獨立,放下對親密的抗拒。小我試圖保護我們,就會去隱藏這些恐懼,讓我們「不必」去感受這些恐懼。

這就是「競爭」密謀的強大作用。

輸贏還會帶來一個問題,如果輸了,就有可能掉入「沮喪」密謀,那贏了呢?贏會為你帶來自大,也就是滋養我執的傲慢。自大其實是一個補償,讓我們不用去體驗「渺小」(這也是一個小我的秘密)。但如剛剛說的,補償從來都不會得到成果,只會造成惡性循環。也就是說,你越是自大,就越會體驗到渺小,然後你又會更自大,藉此補償那種不舒服的感覺。結果就是沒完沒了。

西方文化裡,「loser」是一個涉及人身攻擊的說詞。這也說明了,在某些文化傳統上,「輸家」跟「失敗者」根本就是畫上等號。換言之,「競爭」不是一個簡單的動能,它是集體潛意識的一部份。

/

「如果你收到這張卡片,你以為自己正在努力推動自己前進,但其實你是在阻擋自己。

權力鬥爭、情緒化和性的死亡以及戀父戀母情結陰謀都根植於競爭。你可能透過失敗來隱藏你的競爭性,或是透過「把事情做到無人可比」這種方式來隱藏它。

競爭阻礙了所有可以讓你成功的東西,例如承諾、夥伴關係和平等。放下助長競爭的不足和誇大的感覺。無論你透過競爭完成什麼,都可以藉由夥伴關係、合作和團隊合作更輕鬆地完成,而無需讓任何人輸。

某個角度來說,你越是競爭,你的效率就越低,你的投入甚至會是「無效」的。為了成為贏家,你放棄了享受成果和成功。

(就算贏了,)不久之後,競爭背後的恐懼就會再次操縱你。如果你在競爭中玩輸贏的把戲,你就會讓自己輸掉一部分,因為這是讓遊戲繼續的唯一方法。

收到這張卡片意味著您需要選擇一條新的、更好的前進道路,在那裡每個人都可以合作、獲勝並取得成功。」

/

恰克博士的意思,一開始就是提醒我們,不要以為我們沒有在競爭。如果我們身邊有人(或我們自己)對承諾不負責任,我們還沒體驗到夥伴關係,或是沒有體驗到眾人平等的感覺,那我們可能就是在「競爭」裡。

你會說我沒有啊,我向來把把都輸,輸得精光,哪來競爭?或是我從來都是Top One,根本沒人比得過我,爭什麼爭?

這些可能都是用來隱藏「競爭性」的手段。這也是為什麼競爭是一個難解的習題,因為我們從競爭中得來的體驗並不好,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,為了迴避這種罪惡感,我們會隱藏這種動能。

因此,要看出自己是否在競爭,就得從那些「不足/匱乏」上觀察。我的老師說,用一個最簡單的標準:「只要我們身邊還有人(家人、親友)過得不如我們好,那就是我們還在競爭。」

這也太嚴苛了吧。但其實也是有點道理,因為我們身邊的人若還不成功,那就是我們還沒真正的成功。我們愛他們,卻仍然創造出他們「過得不夠好」,這不是競爭,那什麼是競爭?

「過得不夠好」,這是一種比較,而比較的背後往往是隱藏著輸贏的把戲。小我的密謀最危險的地方就在於,我們會被「恐懼」操弄。意思是說,「我不能輸」,所以我要更努力,「我必須要過得比他們好」。

然後,你會輸掉你的時間、精力,甚至輸掉你的人際關係、你的健康、你的生命,因為「不能輸」。這就是所謂的,「為了讓遊戲繼續下去,遲早我們會輸掉一部份」。

要穿越這個密謀,我們就必須把焦點轉向「成功」,而不是「贏」。

「成功」的意思,指的是「關係來到全新的、更高的層次」。在事業上成功,就是你與你的事業之間的關係,來到全新、更高的層次。在婚姻上成功,就是你與伴侶的關係來到全新、更高的層次。

要成功,就要有勇氣邁向「下一步」。如果你害怕,那就把注意力放在建立夥伴關係、合作、平等、承諾或是團隊。停下來「獨立」的角色扮演,學習與人真實的連結,然後給出自己。

一旦你與所有人都能體驗到成功,就意味著已經擺脫小我的叨叨絮絮。你會體驗到真正的喜悅,享受生命帶給你的豐盛果實。

Similar Posts